分卷阅读69(1 / 1)

加入书签

问他,能不能麻烦他在外面也给自己找一份工作,孩子快要到上学的年纪了,可她没有收入。

这时苏和额乐才知道,琪琪格的丈夫在她还怀着恩和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当时家里太穷了,她生下恩和之后,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他们母子俩是被住在这里的这群亲戚收留的。

这一片儿的人都穷,多了两张嘴可能就会吃不饱饭。

但吃不饱饭总比看到两个活生生的人被饿死要好。

琪琪格没了丈夫,也不能像其他人那样,看着自己的家人在白云鄂博挣了钱寄回来。

所以这次好不容易等到苏和额乐来这里做客,为了恩和读书,她还是鼓起勇气叫住了他。

可是矿区里没有适合女人的工作。

苏和额乐只能答应帮她想想办法。

这次苏和额乐开车到这里来,给了琪琪格一笔钱,不是施舍或者救助,是他帮她卖干酪挣的钱。

不多,但可以让他们母子俩寄人篱下的生活稍微好过一点。

小恩和已经六岁多了,到了上小学的年纪。

可是卖干酪养活不了一个小学生。

虽说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但这片荒原附近哪里会有小学,要想上学就得去更远的地方。

这样的话,除去学杂费,交通费和住宿费又是一大笔钱。

苏和额乐早就打算好了要资助恩和上学。

之前如果不是因为他受伤了一直在养伤,他本来还准备带周安吉一起来见一见小恩和。

周安吉和他一样善良,肯定会支持他的决定。

但是恩和还小,要上学的话身边不能没有大人,可是琪琪格没有搬出去陪读的条件。

苏和额乐一开始本来打算把他带到包头或者白云鄂博去上学,就跟在自己身边。

但此时此刻他又犹豫了。

原因在于他答应周安吉的那句“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到了这种时候,苏和额乐才承认,自己确实没办法做到完完全全的无私。

他认为自己一开始决定要帮助这些人其实就是抱着一种私心的。

他想要沿袭父亲当年没有完成的愿望,尽可能为家乡的人做些好事。

但好事不能只做一半,恩和也不能一直不读书。

可是上小学要花六年的时间,六年之后还有中学。

就算等恩和长大到十几岁,有能力自己独立上学了,但这之间毕竟也还有好几年的时间。

如果是在遇见周安吉之前,苏和额乐不在乎这几年。

可现在他没办法装作自己不在乎。

他心里明明很在乎,非常在乎。

第45章 顺颂时祺

“别一直缠着阿乐哥哥。”琪琪格给他端上来一份干酪和一壶奶茶,笑眯眯地对着那个躺在苏和额乐怀里玩的小男孩说话。

苏和额乐无所谓地对她摆摆手,表示没关系。

他把恩和从他怀里抱起来掂了掂,又让他站直对着自己比了比:“比上次见的时候长高了不少。”

小恩和问他:“我以后会长得和你一样高吗?”

苏和额乐回答:“当然,以后成了男子汉,就可以保护额吉了。”

接着苏和额乐又说:“但是恩和不能一直呆在蒙古包里长高,恩和要去另一个地方长大。”

“什么地方?”恩和问。

“学校里。”苏和额乐说。

“学校是什么地方?是另一个蒙古包吗?”

苏和额乐解释:“学校里有很多和你一样大的其他小朋友,恩和在学校里可以学知识,等恩和长大之后,可以靠你学的知识去你想去的地方。”

“阿乐哥哥也学过知识吗?母亲也学过知识吗?”恩和转过头看向自己的额吉,琪琪格一直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没有说话。

“当然。”苏和额乐说,“所以阿乐哥哥长大之后去了北京,后来又去了好多地方。”

他轻轻刮了一下恩和的鼻头,温柔地说:“如果恩和是个学知识很厉害的小朋友,以后也可以像阿乐哥哥一样去北京。”

小恩和一下子从他的怀里蹦起来,眼神里带着一些憧憬,又有些怀疑:“真的会带我去北京吗?”

小朋友长这么大,连电视都没看过。

但他知道北京是什么地方,他住的蒙古包里挂着一张很破旧的日历,红色的,上面印的就是北京天安门的照片。

他曾经指着那张照片问大人那是什么地方,大人说是北京,是天安门。

天安门的城楼是红色的,上面挂有毛主席相。

天安门广场很大很大,那里每天都会凑国歌升国旗。

因此北京在恩和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终将会破土而出的种子,北京成了他最向往的地方。

苏和额乐笑着点点头,又摸了摸他的脑袋,眼神中泛起一阵幽幽的温柔:“阿乐哥哥有个很好很好的朋友就在北京,他马上就要念博士了,很厉害的。”

“什么是博士?”

“博士就是学知识最厉害的人。”

“那我以后也要去北京念博士!”

苏和额乐这天专门来这里一趟,除了送钱,就是为了告诉琪琪格,不用担心恩和上学的问题,他会想办法解决的。

不过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但他保证,在恩和满七岁之前一定会入学的。

琪琪格自今天苏和额乐刚来的时候就一直很沉默,她不是个善于言辞的人。

此时面对对方的帮助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只好在他临走时,又给他塞了满满当当一包干酪。

干酪被苏和额乐装进密封袋里寄给了远在北京的周安吉。

同时在包裹里附带了一封长信,苏和额乐原原本本地给周安吉说了他帮助的那些人,以及打算资助恩和上学的事。

苏和额乐写汉字和写蒙文都很好看,笔锋苍劲又矫捷,跳跃在纸面上如同他本人一节皮肤上支起的嶙峋骨骼。

并且由于从小并不善于书写汉语,因此长大后花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所以这封洋洋洒洒的长信像是一封艺术品一样,被周安吉反复看了好多遍。

这个信封里夹带的除了三页信纸外,还有好厚一叠苏和额乐以前写的东西。

周安吉一页一页地打开来看,是他们还在蒙古包那些漫长的夜晚里,苏和额乐坐在餐桌前陪他学习时写下来的诗。

每一首都是周安吉精心从诗集里挑选的——

为了那个要教人学汉语的笑话。

每一首都是他念过的,都被苏和额乐誊抄了下来,这次一并附在了信笺里。

周安吉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舍得放下信纸,重新拿起手机给苏和额乐发了一条信息。

[不够。]

[什么不够?]对方回。

[信看不够,诗也读不够。]他说,[我每个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